貝多芬的給愛麗絲,默默地變成台灣家喻戶曉的古典曲目,原因眾多,有的說是因為在1960年代,有官員家的女兒正在練這首曲子所以就用上了,有的說是進口德國垃圾車時就標配了這首曲子,當然也有其他的說法,眾說紛紜,導致每每有學生彈到這首時,會面帶為難想要拒絕,這個時候家喆就會講講這首曲子的背景故事。
這首曲子是在貝多芬死後40年,才從一堆未被發表的草稿中發現的,這首曲子的完整名稱是「Für Elise: Bagatelle in A minor WoO 59」,Bagatelle是一種曲風–輕快具娛樂性,多用在鋼琴作品。而Elise是誰,也是引起學者們的好奇,在一陣歷史研究與時間比對後才發現,是因為貝多芬的字跡太過潦草,其實這個Elise是貝多芬的一位學生–Therese Malfatti,這首曲子是貝多芬對她的真情告白,可以說是一首情歌,傳聞當時貝多芬要藉此跟她求婚。
簡略的了解背景故事後,就是要來聽聽不同鋼琴家們如何詮釋這樣的一首曲子,通常家喆會找一些特色鮮明的來給學生欣賞,因為音樂要如何「詮釋」是非常主觀的,就像每個人認為怎樣才叫美食的想法都不盡相同,而下面三個版本,你喜歡哪一個呢?趕快來聽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