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學生分享自發開心彈琴的影片,是件讓家喆覺得很窩心的事,尤其是小朋友的真情流露,真的會讓人覺得期間辛苦的溝通都是值得的。
對,不是練習,是溝通。
小朋友學琴,其實會面臨很多心理上需要適應跟調整的階段,家長的堅持、和指導老師的配合是必須的,除此之外,家喆更傾向於先和小朋友直接溝通,但這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每個小朋友對學習的態度皆不一樣,但都需要養成,例如幼稚園的小朋友,常常會不理解為什麼回家要練習,這個階段的課程通常會在課堂上就讓小朋友做到熟練,可是像比較複雜的樂器演奏,若只是依賴一週30分鐘-60分鐘不等的接觸,很快就會遇到瓶頸,此時反而會讓小朋友有挫敗感,而這就是必須讓小朋友理解的點,也要和家長保持交流,學習進度才能效果加倍。
有的小朋友很喜歡彈琴但不能規定要彈甚麼,有的音樂性不用引導但情緒很敏感,其實小朋友跟大人一樣,在音樂的世界裡都真情流露就是好壞根性直接展露無遺有點任性的意思,只是大人可以直接溝通理解,小朋友要學習溝通理解,家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訓練小朋友對語言理解和實際操作的成長過程,當然也是老師跟家長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了,一般都能大大的進步。
這個影片是家喆最近一次收到的影片,其實原因說起來沒甚麼,就是學了一首喜歡的曲子,想彈給她的娃娃聽,如此而已,但能隨心所至地彈琴,不就是學琴的初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