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ric Moments_曲風教材

皇家音樂的考試曲,常常會有許多好聽的曲目,像由Catherine Rollin譜曲的Love Theme,就非常受大家喜愛,從當時到此時的熱度依然不減。

Love Theme曲如其名,甜滋滋的很黏膩,過兩天就是2/14情人節了,是個很應景的曲目。這首曲子的左手跨度大,整首曲目的速度彈性,就很看重演奏者自己如何詮釋。

而這本樂譜裡面其實還有很多好聽的曲子,像這首Simple Pleasures,就很適合一早起床聆聽,曲風清新,可以練習到的技巧很多,包含F大調音階、伴奏型態、B段音型與節奏型的衝突感等等,在彈奏的時候要注意旋律的流動。

Lament,是這本樂譜裡我最喜歡的一首,根本就是無言歌,改成器樂曲一定也很好聽,這首的彈性速度更多,對於即將接觸浪漫樂派的同學真的很適合。

這本樂譜裡可以練習的東西很多,而且很有趣的是,拿來測試學生每個階段的狀態都超級合適,每個階段喜歡的曲目也都不一樣,尤其成人學生更加明顯。

音樂的滲透力無孔不入,甚麼樣的心情就會對應到甚麼樣的曲風,所以熟悉各種曲風,才能在需要的時候知道該找到療癒喔~

年假後,就是要規劃學習方向

年假過後,大家都喜歡從新進度開始著手,所以以往會在春節前,把去年該完結的進度結束,也避免長假過後又要重新回顧,而春節過後的第一堂課,就會安排與學生討論接下來的一年想要學習的方向,不過今年比較特別,今年的春節來的早,假期又長,有些學生無法如期完成,便讓他們使用錄影的方式交辦,其實效果也滿不錯的,學生的接受度也高,畢竟誰也不想過完年還要重拾舊功課來練習,再喜歡的曲子,練得過久也是會疲乏的…人就是這麼喜新厭舊!

我有一個特別會檢視並規畫自己一年總目標包含達成率的成人學生,根本是用做專案的方式在學音樂,很榮幸學音樂這個項目依舊在他的選單裡,但這類的學生,通常工作上也是特別忙碌,因此在進度的安排上就更需要仔細討論,既要能維持已有的程度,又不能太過挑戰避免挫折過多失去音樂是用來療癒的功能,這些年在自律又努力的學生們身上,真的也是學到了很多實用好事呢~除了曲目的挑選要注意學生的喜好之外,還要注重學生的情緒,聆聽學生的抒發,最好還能給上有用的建議…想想這真的只是音樂課嗎…

不是所有學生都清楚知道自己喜歡甚麼、想要甚麼,所以在規劃前好好聊聊是很重要的,我很喜歡跟學生們聊天,這樣才能明白學生們真正需要的是甚麼,有時候進度卡住,真的不是演奏技巧的問題,很可能是當下的情緒不對了、生活上有壓力了,或者這個曲風根本就不是自己喜歡的而不自知,我不提倡挑食(挑曲風),要無壓力的將不同曲風安排進入課程,其實也是個有趣的過程,例如不少學生都以為自己是喜歡Jazz的,可真的開始接觸Boogie的伴奏音型時,才知道自己不是喜歡所有的Jazz類型。

題外話:之前在這篇文章說過自動自發做小筆記是很重要的,今天一個學生說他總是會錯過應該要注意的點,我只是一直看著他的譜,等他說完後告訴他,但你的譜是白的呀~

上課時,老師會在譜上寫提點,而自己練習時,把時常出錯的地方做點記號,也是很有幫助的唷!

紀錄_初心

難得偷得浮生半日閒,想記錄一下這一年來對自己的初心檢視。

一直以來都想低調生活,但生活總是如此,要招商、要招生、要與人有關就得出聲甚至露臉,原本寫文章,就只是想記錄,又總會迷惘是不是該放點甚麼,也有朋友說要放影片,畢竟都是一面之緣,看起來很厲害才會想去學,可老師厲害也是老師的,從小到大的音樂路上,也看過碰過太多演奏還行依然教出很多高徒的老師,明白這是一個速食社會,當無法吸引到人時如何傳遞音樂要說的話呢?但這確實對我在記錄演奏上成了一個盲點跟障礙,也與自己對音樂傳遞的初心相偏離,而文字也越來越無法產出。

音樂,是可以通達靈魂深處的,除了演奏技巧之外,音樂的起源本就是抒發情感,如何讓學生透過音樂了解自己,甚至讓他人了解自己,是我真正看重的,無論是以前讚揚神、古老民族對大自然的敬畏之聲,到現在各式情歌永垂不朽,都與抒發自我有關,有好的技術確實會更容易表達,也能讓聽者與之共鳴,但也不必苛求自己必須完美。

曾有過一段時間,課堂上幫學生記錄每一首曲子,跟他們討論音樂透露出當下的情緒,也提醒他們要常常幫自己記錄檢視,因為自己在演奏的時候很容易沒發現當下情緒是不對的,但自己卻對這件事排斥,就是因為那些紀錄透露出自己當時的能量狀態是不佳的,可是老師就是要很厲害這個枷鎖一直綁在身上,要公開自己不滿意的作品,雖然基本上沒有甚麼流量,對我來說實在很折磨,因此漸漸不想產出任何東西。無法產出對我是一個警訊,是對音樂無感了?對生活無感了?還是怎麼了?其實我明白不是無感,而是從有感到輸出卡了,因此產出的東西變的尖銳無情不再有趣。

每個人的枷鎖都不同,要把枷鎖拿掉卻同樣費勁,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把枷鎖拿掉的方式與心理過程也不一樣,但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臉,其實也不是不要臉,就是只看表面的永遠看不進你要表達的涵義,能聽懂你語言的,也不會只看到表面,這是不同的族群所以何必害怕呢?

這是我自己戴上的枷鎖,戴了太久實在累了,如同那個問甚麼時候會放開杯子的故事一樣,燙手就會放下了。

這首曲子,當時韓劇鬼怪在風靡時沒注意過,居然在此時由一個學生的選曲中打中我,雖然是一首情歌,卻讓我面對起自己的初心,倒也是意想不到。

初心何其珍貴,那是真正面對自己後出現的第一個珍寶,怎麼能忘。音樂能淨化人心,而第一個淨化的通常會是自己。

這個演奏並不完美,除了有兩處明顯錯誤之外,情緒也不對,但當下是沒發現的,不過也只有這一次機會,因為…手指被門夾到了,有圖有真相,所以上面落落長的反省,其實是真的痛到靈魂深處才要改嗎? 並不是,不過手指夾到真的超級痛,有好一陣子無法彈琴吵鄰居了,還好,我還會長笛,這時候會兩種樂器真的是為自己買了保險呢~那鄰居的呢?

有一個很喜歡收集樂譜的學生是一件幸福的事,因為學生消化沒收集的快,通常都是肥到老師。但學生的條件是必須錄起來讓他放歌單,嗯,這個有破音的就放進歌單吧~

自動自發的小筆記,就是我的小確幸(?)

學習如何演奏,就如同堆疊色彩一樣,必須一步一步暈染上去,不熟悉時是絕對不能省略任何一個步驟的,當你發現好像能從1直接到5時,也絕對不是你省略了步驟,而是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從1走到了5。

尤其是在學習古典音樂的系統,這方面就更為嚴謹,不是因為老師要求多,而是學生自己就會發現細節真的多很多,所以每次線上、實體課參半的學生來上課,最讓人欣慰的就是看到聯絡本跟譜上有許多手寫筆記。

學過琴的人應該都曾有過腦袋不夠用的經歷,左右手各司其職之外,還要互相搭配打掩護,若加上音樂性的呈現,若沒記在譜上是非常有可能忽略掉的,但不少學生改上線上後,樂譜都變得白白的,我只能告訴自己一定是上課要彈要聽老師說話來不及寫,絕對不是學生的問題,所以看到寫滿滿的樂譜真的是無比感動啊!

至於譜白白、筆記本也白白,不知道怎麼做筆記的線上學生,沒關係,家喆現在學會朗讀了,照著寫就可以了😑,不然,就上實體課,保證讓您擁有多字多彩的學習筆記唷!

溝通也是很重要的過程喔!

收到學生分享自發開心彈琴的影片,是件讓家喆覺得很窩心的事,尤其是小朋友的真情流露,真的會讓人覺得期間辛苦的溝通都是值得的。

對,不是練習,是溝通。

小朋友學琴,其實會面臨很多心理上需要適應跟調整的階段,家長的堅持、和指導老師的配合是必須的,除此之外,家喆更傾向於先和小朋友直接溝通,但這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每個小朋友對學習的態度皆不一樣,但都需要養成,例如幼稚園的小朋友,常常會不理解為什麼回家要練習,這個階段的課程通常會在課堂上就讓小朋友做到熟練,可是像比較複雜的樂器演奏,若只是依賴一週30分鐘-60分鐘不等的接觸,很快就會遇到瓶頸,此時反而會讓小朋友有挫敗感,而這就是必須讓小朋友理解的點,也要和家長保持交流,學習進度才能效果加倍。

有的小朋友很喜歡彈琴但不能規定要彈甚麼,有的音樂性不用引導但情緒很敏感,其實小朋友跟大人一樣,在音樂的世界裡都真情流露就是好壞根性直接展露無遺有點任性的意思,只是大人可以直接溝通理解,小朋友要學習溝通理解,家喆認為這是一個很好訓練小朋友對語言理解和實際操作的成長過程,當然也是老師跟家長的挑戰,但只要經歷過了,一般都能大大的進步。

這個影片是家喆最近一次收到的影片,其實原因說起來沒甚麼,就是學了一首喜歡的曲子,想彈給她的娃娃聽,如此而已,但能隨心所至地彈琴,不就是學琴的初心嗎?

很開心可以雙手一起彈了,要趕快彈給小狐狸聽,哄娃娃睡覺

演奏前要入戲,入戲前要先觀摩啊!

學習演奏一段時間後,如何表現音樂性是一門需要練習的課程,音樂性其實沒有一定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樂曲風格與個人風格的呈現,個人風格這件事就很主觀了,家喆也是遇過各式各樣風格的學生,例如總是看天演奏,其實也沒有不行,但還是希望這個風格能對這首曲子有幫助比較省力啊!

在學習演奏的同時,學習欣賞音樂是必須的。

有的人會說:「我平常就有聽音樂的習慣呀。

沒錯,但有意識的「聽」,才能真正在練習演奏時相輔相成。

就家喆的觀察,有不少學生平時在聽喜歡的音樂時,倘若是流行歌,多會把關注點放在歌詞上,若是聽器樂曲,則能比較專注在音樂上,但多為氣氛的欣賞,真正仔細去聆聽細節的少之又少,更不要說在課堂上,因為對樂譜不熟、對指法不熟、手型或運氣的掌握還不熟練等等原因,耳朵沒有在聽自己演奏的音樂是很常發生的事。

蛤,聽個音樂放鬆一下還要這麼累喔。」

其實也沒那麼難,學習如何欣賞音樂,更多是要了解些許樂曲的文化背景,將其帶入情境,也就是先看瞭解一下大綱就能更入戲一點,若能夠再加上對音樂動機的了解,那聽起音樂來會更加有意義。

簡單來說,也許你聽不懂西班牙文,但你依然可能喜歡上西班牙音樂,若此時你能開始學習西班牙文,那邊能更明白曲子在表達甚麼囉。

理解音樂背景、歷史文化,從作曲者的生平理解作曲家的個性,由此去感受音樂的呈現,便能提升演奏能力的層次,所以在課堂上穿插一些樂曲介紹是必須的,甚至有學生會愛上整堂的音樂欣賞來掩蓋沒有時間練琴的狀況以為我不知道嗎?

最後,太過個人的音樂性呈現,其實也是會讓聽眾很出戲的…這點平時若有在看劇的朋友們應該能明白的吧…

陽光明媚,來點春天感的音樂吧!

春天腳步來到了被商人炒作的0314白色情人節(這樣說好嗎?),家喆也來一首輕快的小曲慶祝一下。

不過這首出自迪士尼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很多場合都能使用,也不是太難的一首曲目,練起來後,心情好時彈、心情鬱悶時也提升自我能量,悠哉喝著咖啡時也是很不錯的咖啡音樂,說這麼多不如直接聽聽,想要學這首曲子,歡迎到臉書專頁聯絡家喆喔~

學音樂的孩子…你想接甚麼呢?

看到「學音樂的孩子」這句話,你後面會想接甚麼呢?

自昀豆有記憶以來,「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這句話就已經是人人都會說的,應該是廣告詞開始的吧!

不過這廣告詞也不是誇大其詞,這在一些研究報導中還是有一點相關聯,昀豆也會碰到一些來詢問課程的家長,問昀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

學習音樂時會發現,在理解理論基礎時,需要邏輯幫助思考,面對樂譜上各式各樣的記號時,需要邏輯去整合,在處理音樂性的表現時,更需要邏輯去統籌整體性,不難發現要好好表達一首曲子,是需要訓練邏輯思考的。無論是表達音樂還是創作音樂,都有它的架構要去建築的,就像巴哈在作賦格時,就被稱為是音樂的建築師,所以昀豆認為學音樂的孩子不是不會變壞,而是在從無到有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表達自己,並找到自己想要的風格,若能學會找到自我,走在屬於自己道路上的機率當然就會提高了。

喜歡音樂的朋友,不妨開始學習如何演奏音樂,這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旅程,得到的能量回饋一定也會大於單純地聽音樂喔~歡迎私訊昀豆音樂喔! 昀豆音樂粉絲團

左撇子、右撇子,有差!?

在課堂上,昀豆喜歡觀察學生手部的使用狀況,然後再跟學生討論並確認手部肌肉使用的現況與狀態,成人的情況尤其明顯,因為手部使用習慣皆已定型。

慣用手,在運用小肌肉以及協調度會比非慣用手靈活;而一出生就使用的那隻手則力氣比較大。

這點就很有趣了,屢試不爽,每每觀察確認哪隻手的力氣較大時,詢問是否為X撇子,八九不離十都沒錯,不過知道這些有什麼用呢?

當然知道大方向只能作為參考,從大範圍開始縮小,才能找出每個學生適合的手指練習方式,甚至是受過傷的手,更要調整練習的速度與內容。

有的學生,手雖受過傷但一點也不影響生活,開始學琴後才發現原來手指的復原狀況並不好,也有的學生並沒有受過傷,但長時間姿勢不正確導致學琴後施力方式要重新學習,這些都是仰賴每堂課的觀察與學生配合練習才能改善的。

手的運用,除了大方向原則,細節上每個人適合的方式都不同,無論是基本型、流動型、強硬型、柔弱型,每個人的先天優勢都不同,找出優勢來協助弱項,練習起來才會事半功倍囉~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昀豆有一個朋友,是多領域的斜槓青年,而且都走得很專精。他從小就愛畫畫,也展出了許多畫作,從不斷摸索碰撞中,發現將自己的藝術美感帶到美甲,可以令自己發自內心的開心,可在這個過程,便有了很多聲音,雖然藝術美甲並不是什麼新事物,但人們總覺得美甲與畫作的呈現水平是不一樣的。

昀豆最近跟這位朋友就聊到,在學習音樂的路上多為女性,但就算遇到再會打扮的指導老師,時髦的服裝、髮型、飾品,但就不會動到指甲上,可以理解因為彈琴不能留長指甲,且以前指甲油的品質並沒有現在好,很容易就刮花了,索性就不在上面做文章,但到了現在技術變好了,但在這方面也是較少看見,甚至會有學音樂做美甲就不專業的刻板印象。

只有在大學時碰過一個鋼琴主修的同學,告訴昀豆,她就是要美美的,所以他會兩三天就修剪一次,並幫指甲換上不同的顏色,刮花又怎樣,勤勞一點就好,現在想想其實真的沒什麼,但在當時卻是班上的特例,這位同學也沒有因為這樣,在專業表現上就有所落差,長大後也才慢慢理解,真心想要學習時,並不會因為愛美而有所耽擱,有所耽擱都只是藉口罷了。

昀豆不是鼓勵大家都要怎樣,但不用因為莫須有的刻板印象而忽視自己的內心,也表示不管做了什麼外在上的改變,都不應該影響其專業度,而且昀豆相信,若內心是真心愛好藝術,外在的呈現就不會太誇張可怕。

最後,彈琴確實不能留長指甲,所以上課前記得剪指甲。彈琴可以做美甲,美甲除了滿足個人審美之外,其實也可以保護指甲耗損,但就是花費高,因為最多只能維持一個星期就必須修剪,越常使用手指,指甲便長得越快,然後請不要做凸出物,這個就真的會影響到彈奏啊!

最後的最後也是昀豆一直以來的疑問,管樂表演或比賽時,也會擦口紅啊,這個為什麼就沒有刻板印象呢!?

%d 位部落客按了讚: